曾经的IP改编优等生《生化危机》,怎么成了“差生代表”

发布时间:2023-03-15 09:03:19阅读:600

还有不到两周,就是《生化危机》系列粉丝的大日子——《生化危机4 重制版》正式发售。

考虑到《生化危机4》在本系列和电子游戏史上的重要地位,只要不出什么意外,重制版很可能又将是一款话题大作。

对于一个已走过26年岁月的IP来说,有动静本身就是好事。何况这动静还覆盖了“海陆空”:除了游戏,《生化危机》的电影、动画和真人剧近年来齐头并进,如果再向前细数,延伸出来的枝叶还不仅于此。

从广播剧到小说漫画,连舞台剧、音乐剧也有涉猎。当然,由于受众和时代等因素,这些衍生作品没能在日本以外的地区传播开,在影响力的传播方面,远不及常见的影视作品。

音乐剧《生化危机:盖娅之声》

在影视改编上,《生化危机》所处的位置很特殊。它并不是没有成功案例,但不知从何时开始,它影改作品又悉数阵亡,成了IP改编的反面教材,犹如什么玄幻的“烂片魔咒”在作祟,唯一走在正轨上的,只剩游戏本身。

当其他IP的用户为改编而充满期待时,《生化危机》的拥趸对于改编的态度,反而有些唯恐避之不及,甚至开始担心这些稀奇古怪的改编,会不会摧毁游戏积攒的好风评,带偏大众对于“生化危机”的印象。

1

实际上,令《生化危机》在国内声名远扬的最大功臣不是游戏本身,而是真人电影。

初代的几部游戏接连取得成功,名利双收攒下口碑后,影视改编的先机也被德国康斯坦丁影业拿下,意在打造一部如《活死人之夜》般经典的丧尸电影。

只可惜由于多种原因,国内许多人都没能赶上游戏最初的“黄金年代”,生化的历史于此存在一段空白断层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真人电影成为了这个IP最大的宣传,但方式倒不是吸引人们走入电影院。

在2004年前后,尽管许多人都接触过电影院,但把“去电影院看电影”当做日常娱乐,在人们的精神消费清单中还略显奢侈,算不得大众娱乐项目。很明显,与国外电影的接触还需另寻他路。

恰逢这几年,宽带的进步倒是带来了网络的快车。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成立,在起初缺乏监管的环境下,一并而来的,还有各类未经授权的影视资源,网络电影成了网民的新宠儿。

而在“丧尸电影”这个领域,此时留给观众的选择不算多。不论是拍摄质量,还是剧本素质,保罗安德森执导的《生化危机》都要胜过大多还处在Cult片水准的同类不少。

在那个电影表现力还有待开发的年代,前两部电影呈现了一些略显超前的桥段,给无数的观众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,例如红皇后和她的激光矩阵,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子。

人们或许会忘记张牙舞爪的怪物,但“人工智能使用激光花式屠杀”的场景,足以称得上经典。这个片段的拍摄并非依靠单纯的特效,剧组为了更真实地呈现“解体”,专门制作了等比的人体像,在摄像头前生动地展现人体化为碎块的一幕。

电影中的很多特效都依靠实体模型实现,也算是匠心独到

除了场景制作的匠心,电影在塑造独特性上也另辟蹊径。细数游戏本身,富有魅力的人气角色一抓一大把,保罗安德森明显没打算全盘复刻,而是启用了一个原创角色爱丽丝。

导演刻意将其打造成了骁勇果敢的女武神形象,出于商业化的考量,为了最大化展示这位乌克兰演员的好身材,剧组刻意让其穿着一身单薄红衣在尸潮中翻飞。

就最终结果来看,这些编排确实卓有成效。在《生化危机》游戏迈入国内之前,邪恶的安布雷拉公司和“战神”爱丽丝的形象,先一步来到人们身边。

比如常见的“保护伞”车贴,至于车主是否知晓“保护伞”就另说了

到此为止,《生化危机》的电影改编不管在票房还是口碑上,都完全称得上成功。不过这种在忠于原作和大胆创新之间精准的节奏把控,到第三部电影时却戛然而止。

2

对于电影创作来说,如果一部电影的拍摄开始按部就班,只是机械地一部接一部走下去,多数情况下影片的质量下滑都不意外。康斯坦丁影业当然不会就此作罢,只是接下来的路没有之前那般好走。

好巧不巧,《生化危机》游戏本身作为电影的取材库,在第四代迎来了一次巨变,从系统设计到整体风格都脱胎换骨,还让僵尸退下了舞台,换上了充满异域风格的邪教群体。

虽然游戏现在被奉为经典,但当时围绕游戏的“争论战”还是相当热闹。

游戏的大幅变动,打退了剧组模仿的念头,在这之后,保罗安德森的电影思路也不甘落后,将舞台从“浣熊市”直接升级到了全世界。从第三部电影开始,整个世界都化为末日废土,电影的思路也有了明显变化。

自此,电影彻底背弃了游戏故事的发展,驶向了固定化的好莱坞套路——依靠火爆的动作场面来撑场面,也带来了流水线一样的剧情。

脱离了原作打底的剧情,女主爱丽丝成为了撑起电影的核心。电影中的她成为了一个完美的“超人”,几乎可以战胜任何敌人,应对任何难题,比起原作中和病毒融合进化的著名反派威斯克,电影中的爱丽丝明显更胜一筹,让游戏粉丝唏嘘不已。

游戏中最强反派在电影主角面前也只有挨打的份

不断着墨于爱丽丝的“耍帅”,必然导致剧本无暇顾及其他角色的刻画。尽管电影不断给女主爱丽丝安排新配角,但“死亡和遗忘”大概就是他们唯一的下场,如此薄弱的角色塑造,使得爱丽丝几乎是唯一能被记住的角色。

连尼古莱这样的重要游戏角色都能轻易“领便当”

同样令人无可奈何的,是电影也不肯放弃游戏中的点点滴滴,在后续电影里依旧或多或少置入游戏元素。最直接的,就是各种经典游戏人物的“加盟”,里昂、克里斯和艾达王等知名人物轮流上场。

里昂的气质不太还原,但李冰冰的艾达王确实符合很多人的想象

然而为了给女主爱丽丝让路,不论是从外形还是内在,这些人物大都和游戏原作对不上号。这些不尊重角色的安排,也进一步成为了导演乱来的“罪证”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此时的观众再没有之前那么好糊弄。一方面,经过前几部的洗礼,最初“血浆、怪物”的震撼已不再保鲜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《生化危机》电影的应付了事,情怀滤镜的效果不再明显;

只不过就算是到了口碑最差的后两部,电影的票房依然还不错

另一方面,随着《生化危机4》登录几乎所有平台,尤其是对于国内玩家来说,更多的人接触到了游戏原作,人们开始了解到设定更严谨的剧情设定。再回过头来看电影,免不了会产生落差。

而就在游戏粉丝感叹“拍的是什么玩意儿”的时候,可能是出于运营策略,亦或是对电影剧情愈发失控的不满,卡普空终于在2008年,亲自入场了影视改编的赛道。

3

不同于真人电影,卡普空的选择更接近游戏本身——CG电影。

由于是CG制作,荧幕中的动作场面比起真人电影,在流畅度和观感方面更显干练,节奏显快的同时,信息密度还不低。尽管导演神谷诚在拍摄时,表示考虑过一般观众的感受,但很明显整部电影的诸多乐趣,游戏粉丝可能会更加乐在其中。

“普通女大学生克莱尔”

卡普空亲自下场,除了确保游戏的剧情尽在掌握,让行家操刀的好处也显而易见:可以让熟悉的角色尽情展现魅力。诸如里昂与克莱尔再次见面时的“Get Down”,足以令游戏粉丝们露出会心一笑。

再见又是“Get Down”

官方亲自监督,除了使得动画的剧情能和原作设定高度贴合,更重要的是,电影中的情节还可以被收录为世界观正史。相比于处境边缘化的真人电影,它对打造整个系列IP生态的意义,明显更加实际。

电影中预告了下一部游戏的反派势力

尽管作为第一部实验作品,在表现上存在瑕疵,但在商业上的可观回报——电影在日本上映两周票房便突破4000万日元——证明了这条道路的可行性。

官方不忘在电影中恶搞角色,诞生了几个有名的梗

有了第一回的尝试,很快,神谷诚的第二部电影上马推出。这次导演更加大胆,让世界观格局更进一步,上升到了国家政权之间的生化战争。

《生化危机6》中里昂的硬汉形象在本片得到进一步描绘

作为游戏剧情的延伸,电影也呈现了一些游戏中见不到的画面,比如“舔食者”与“暴君”之间的战斗,以及粉丝们喜闻乐见的“恋爱互动”,第二部《诅咒》可以说是CG电影的顶峰之作。

电影依旧不忘夹带一些有趣的“私货”

然而“再一再二不能再三”,2017年之后,这条的扩展之路也逐步沦陷。

不知出于什么理由,卡普空更换了制作团队。奈何新的导演和编剧算不上“生化行家”,体现到CG动画之中,就是只知大体“纸上谈兵”,在细节等方面瞬间露怯,以至于连卡普空的监督也显得无力回天。

在第三部CG电影《生化危机:复仇》中,开场的一幕营救戏码,直接就能给观众们整出高血压。作为设定中专门处理生化灾害的BSAA部队,即使是在系列主角克里斯的带领下,也像是从没听过“丧尸”一样,遇敌时的行为逻辑背离常理,开场就轻而易举领了便当。

观众越看下去,越能发现剧组对游戏了解的不足。例如每一个角色的理解都太过肤浅,不论是里昂缺乏说服力的颓废,还是瑞贝卡与经验不符的慌张,甚至是反派也不再杀伐果断,变成了自大又优柔寡断的充数角色。

就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下,最新的CG电影预告再次如约而至。但几趟“狼来了”下来,本该最懂玩家所想的卡普空也没能躲过魔咒,想要让系列粉丝重拾信心,如今已绝非易事。

官方这次倒是准备让各个名角齐聚一堂

4

在其他游戏利用“改编”扩展用户群体的时候,“悲欢离合并不相通”的“生化”依靠游戏挑起了口碑大梁,积攒起了越来越多的人气。这意味这个IP更加活跃的未来,也代表着相关的改编作品不会止步。

令人难过的是,既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改动,又不愿意尊重原作设定,这样傲慢的态度成了此后系列改编的通病。如果说前面还能被称为优势被翻盘,那后面的两次就只能叫做一崩到底。

在去年网飞推出的改编剧里,故事大胆采用了和原作走向迥异的双时间线。但两条故事线没有起到互补之效,反而是糟糕得各有千秋,堆积了大量令人疲倦的美式元素。

女主明明从事着丧尸的研究,但贫瘠的风险意识令人大跌眼镜,不仅随随便便因为一些小事让自己陷入危险,还轻而易举地殃害他人,可谓是走着主角的路,却让观众恨得像个反派。

而当镜头切回过去,则更是一种模板化的套路。开场是万变不离其宗的“校园欺凌”开场,强调着散漫又令人无语的“熊孩子主义”,搭配上和原作出入极大的选角,对于愈加反感这类公式化组合的观众,基本是一场“完美的灾难”。

再加上这个与原作故事关联稀薄的故事里,还有着不少基于“政治正确”的设定修改。当然,与其说是反感“政治正确”,人们更排斥的,其实还是打着“正确的旗号”肆意胡来,奈何鱼目混珠的行为见得多了,引得观众们也难免草木皆兵。

上次没能收好尾的康斯坦丁影业,之后也在魔改的路上表演了一次“撞南墙”,没错,就是前文提到的真人电影制片方,2021年他们决定另起炉灶,这次他们的口号主打“还原”。

“原汁原味”

可能他们天真地以为,如今的电影市场和观众,还会和过去一样包容自己,结果和保罗安德森的电影系列比起来,反而成了一次倒退。

角色不仅气质不符,人物关系也是无中生有

电影不仅又在角色塑造上又打起了无聊的小算盘,给了角色们很多不属于他们的刻板新性格。在剧情上也没能兑现宣发时的承诺,东拉西扯了多条关系网强行把主角们凑到一桌。看完电影,甚至很难准确判断这部“原汁原味”的电影,到底改编了哪部游戏。“说一套做一套”的行为,招致了口碑反噬。

IMDb评分惨不忍睹

究竟什么才是IP改编的秘诀,可能绝非三言两语可解,但经历了这些年烂片合集的摧残,我们至少知道,对于以“人物”为核心的《生化危机》,自以为是的杜撰绝不是良策。

或许正如那句名台词所言,“生存的最大阻碍从不是弱小,而是傲慢。”